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日照唐 753 — 8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岐下人。
俗姓刘
幼博览经籍,后从长安大兴善寺昙光法师受经法,无所不精。
因游嵩岳,问圆通之诀。
后至衡山,登昂头峰,有终焉之志,庵居二十年
宣宗大中中率徒于昂头峰旧基构舍,复居十五年
懿宗咸通中卒,年一百八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刘氏
岐人
世豪贵。
读书通经史庄老。
然意殊陋之。
遂趋长安大兴善寺昙光法师
求出家。
既受具。
嵩岳得印记。
黄梅法胤。
后游南岳昂头峰。
爱其秀丽竦拔。
迥脱尘累。
有终焉之志。
庵居阅二十载
会昌废教。
因木食涧饮。
仅延喘息深岩穷谷中。
大中初
诏除旧禁。
乃复率其慕向之徒。
缮治故址。
以受来学。
如是又十五年
咸通元年示寂。
春秋百八。
三年二月三日
迁尸于塔。
建碑垂永久。
天下谓之昂头云。
释日照
姓刘氏
岐下人也。
家世豪盛。
幼承庭训博览经籍。
复于庄老而宿慧发挥。
思从释子。
即往长安大兴善寺昙光法师下。
禀学纳戒。
传受经法靡所不精。
因游嵩岳问圆通之诀。
欣然趋入。
后游南岳登昂头峰。
直拔苍翠便有终焉之志。
庵居二十载
会昌武宗毁教。
深入岩窟。
饮流而延喘息。
大中宣宗重兴佛法。
率徒六十许人。
还就昂头山旧基。
结苫盖构舍宇。
复居一十五年。
学人波委。
咸通中示灭。
春秋一百八岁。
至三年二月三日入塔立碑存焉。
天下谓其禅学为昂头是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玄爽隋末唐初 579 — 65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南阳刘氏子。
弱冠已娶。
厌而出家。
学涉空有。
又尝听龙泉法师讲。
获誉当时。
信禅师方王化。
于是亟走蕲州请道。
后归乡里。
摄念不卧。
本邑沙门蔼明棱法等。
并禅府名匠。
尤相交友。
永徽三年十月九日
终于所居山谷中。
沙门慧普
夙依襄之法门寺
研精律藏。
二十馀年。
属城归揖。
晚专习定门。
纪王作镇。
将脩追圣废寺
俾总其务。
能以仁祠革其淫祭。
楚俗为变。
且缮治明因道场等三十所。
极轮奂之功。
显庆三年
终于所住。
寿八十。
此皆汉阴之杰云。
释玄爽
姓刘
南阳人
早修聪行见称乡邑
弱冠成婚。
妻少而美。
贞诚清拔志高蹈。
视如革囊。
情逾厌离。
既无所偶弃而入道。
游习肆道有空俱涉。
末听龙泉寺法师
欣然自得。
覃思远诣颇震时誉。
又往蕲州信禅师所。
伏开请道亟发幽微。
后返本乡唯存摄念。
长坐不卧系念在前。
时本邑沙门蔼明棱法等。
并禅府名宗。
往结投分。
永徽三年十月九日
迁神山谷。
时襄部法门寺沙门惠普者。
亦汉阴之僧杰也。
研精律藏二十馀年。
依而振绩风霜屡结。
七众齐肃属城挹归。
晚专入定门廓销事恼。
纪王作镇。
将修追圣废寺纲总须人。
众举于普。
王深赏会。
又楚俗巫杀为淫祀。
普因孚化比屋崇仁
又修明因道场凡三十所。
皆尽轮奂之工。
仍彫金碧之饰。
显庆三年终于本寺。
春秋八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兴隋末唐初 593 — 65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刘氏
秦州人
隋季天下大乱。
八九岁。
常欲出家。
父母不允。
辄逃诣寺。
挽之无还意。
父母患焉。
年十九。
竟自隐匿大光寺。
父母遍求不可得。
众悯其志。
为劝喻。
即剃落。
尝语其徒曰。
人身难得。
宜持戒毋怠。
贼虏其母以去。
方以沙弥
于寺营务。
闻之遽夜驰六十里。
诣贼所。
拜且泣。
乞与母俱还。
贼刃之未殊。
念曰。
此僧以其母故。
死不惧。
岂非至孝。
杀至孝不祥。
因裂裳裹创。
使负其母。
由间道走城。
后避难。
入蜀道。
逢一老僧与同行。
老僧
吾有黄金十两。
幸达宁静地
共分之。
愿勿惮负荷也。
意以为金贾祸物。
如来且不许手持宝。
况负荷耶。
乃辞老僧独行抵河池县赞皇公偶识之。
为发仆卫。
送至梁州
或传。
老僧遇贼于三泉县
杀而取其金云。
既进具。
行头陀。
智舜律师习毗尼。
听五过。
能覆述。
深奇慧解。
复承首律师京师
大义益通贯。
还蜀。
博综经论。
又禀受心要于江禅师下。
然于律则尤所究意焉。
每叹曰。
佛法渐替。
轻慢日增。
吾亦焉敢亵渎哉。
故凡戒非三二十请。
未尝许其开授。
则其重法可知矣。
当其沥六趣生死苦语以励众。
至有垂涕泣者。
福胜寺都维那
寺主以有司命
戒不得停客。
客之来者。
皆宿食之。
无所拒。
主大怒曰。
年少敢尔。
我语不见用。
并不用官司命邪。
从容进曰。
官不容针。
私通车马。
僧三宝也。
于法宜受。
否则违佛制。
佛制官司命
其孰轻重。
主愈怒。
久之乃悔。
贞观中青城来。
暮夜宿房中。
三鼓矣。
忽惊走出外曰。
见一僧服赤。
执杖击其背云。
何故宿此。
急呼火视背。
有杖痕。
阔三指。
旋从忏罪而去。
尝疾病。
盛闻音乐。
室中独念。
以为吾平生求佛果。
人天报非所求也。
应念声灭。
疾随差。
自尔日礼千佛。
永徽中
玄奘法师
送以所获于西天舍利。
使供养。
于房中。
别立道场。
发愿曰。
若其传法礼佛。
契圣心者。
请放光瑞證明。
俄而一室尽金色。
显庆四年终。
寿六十七。
释道兴
姓刘
本住秦州
八九岁时常念出家。
私诣僧寺不肯还。
二亲恐失。
年十九。
决意定诣大光寺求出家。
僧众悯之。
二亲苦求隐避不失。
众为解喻便许剃落。
时天下大乱贼𡨥交横。
死者山积。
沙弥语诸徒曰。
人身难得持戒第一。
母为贼掠将去。
离城六十里。
没命寻逐。
至已被伤未绝。
贼见曰。
此僧诚为至孝。
逐母至此。
便不尽命。
乃背负母还城。
城中咸怪。
贼路凶险何因得返。
避难投蜀至河池县
赞皇公蒙被安慰。
送至梁州
与一老僧相随。
彼有金十两。
曰。
吾有金可为负至蜀共分。
曰。
此危身物。
佛又不许。
不可将行。
若不信者善恶应验。
逐舍而独往。
彼持金者至三泉县逢贼致死。
既至蜀川年满进具。
常行兰若头陀乞食。
智舜律师当衢讲匠。
依听五遍便能覆述。
每有异见深奇之。
后至京师首律师下伸大义。
如别所引。
后还蜀川
广听经论。
不爽光阴。
又于江禅师下禀受禅道。
以为徵心要术也。
没后接构律筵。
每年讲席极为稽引。
三十二度来请者方许开宗。
每叹云。
佛法渐替轻慢日增。
余不敢轻。
所以为重法故尔。
即以慇勤郑重为善法种子。
若无此种何由可遇。
所以每讲律部。
及发菩提心。
以此励众。
听者垂泣恩诲。
待众涕泣静已。
久久方令唱文。
如此非一。
四远来投无客主。
都维那
于时官府急切不许客住。
诸寺无停者咸来。
即安抚。
寺主曰。
依官制不许。
何得停之。
曰。
官不许容针。
私容车马。
寺主岂不闻耶。
寺主大怒曰。
年少不用我语。
曰。
此三宝也。
敬则见善。
嫌则感恶。
寺主愤恚还房。
眼看袈裟不见。
又往三门王家会
受饭谓言。
是血食。
人喻之竟不食。
返寺向忏悔。
寻终行兰若。
时鬼来恼乱。
出绳床。
鬼退为受三归已。
为礼佛名。
鬼亦随礼。
贞观中
青城
来慕欲与同房宿。
夜中眠惊走出房外云。
见一赤衣僧。
执杖打背云何因在此宿。
以火照背。
如三指大。
隐轸赤色。
因求悔过。
遇疾甚。
闻室中音乐声。
自念。
我所求者本在佛果。
不愿人天。
所愿不虚诸有魔乱自应消灭。
言已声灭。
自此便差。
常礼千佛日别一遍。
永徽三年
玄奘法师舍利供养。
获已于房内立道场发正愿曰。
若一生传法。
礼贤劫千佛。
如契圣心请放光明。
如语一室并为金色。
弟子咸见。
显庆四年月日。
终于福胜。
春秋六十有七。
自在道行节在怀。
昼夜坐曾不偃亚。
未常诣市不受别利。
乞食之外不出寺门。
不乘畜生不服非。
法益部五象敬而重之。
姓刘
本住秦州
八九岁时。
常念出家。
年十九。
决意诣大光寺。
僧众悯之。
二亲苦求。
众为解喻。
便许剃落。
时天下大乱。
贼寇交横。
死者山积。
沙弥
语诸徒曰。
人身难得。
持戒第一。
母为贼掠将去。
离城六十里。
没命寻逐。
至已被伤未绝。
贼见曰。
此僧诚为至孝。
逐母至此。
便不尽命。
乃背负母还城。
城中咸怪。
贼路凶险。
何因得返。
避难投蜀。
河池县
赞皇公
蒙被安慰。
送至梁州
年满进具。
常行兰若。
头陀乞食。
智舜律师
当衢讲匠。
依听五遍。
便能覆述。
每有异见。
深奇之。
后还蜀川
广听经论。
不爽光阴。
又于江禅师下。
禀受禅道。
以为徵心要术
没后。
接讲律筵。
每讲律部。
及发菩提心。
以此励众。
听者垂泣。
四远来投。
于时官府急切。
不许客住。
诸寺无停者。
咸来即安抚。
寺主曰。
依官制不许。
何得停之。
曰。
官不许容针。
私容车马。
寺主岂不闻耶。
寺主大怒曰。
年少不用我语。
曰。
此三宝也。
敬则见善。
嫌则感恶。
寺主愤恚还房。
眼看袈裟不见。
又往三门王家会受饭。
谓言是血食。
人喻之竟不食返寺。
忏悔。
寻终行兰若。
时鬼来恼乱。
出绳床。
鬼退。
为受三归已。
为礼佛名。
鬼亦随礼。
贞观中
青城来暮。
欲与同房宿。
夜中眠惊。
走出房外。
云见一赤衣僧。
执杖打背。
云何因在此宿。
以火照背。
如三指大。
隐轸赤色。
因求悔过。
遇疾甚。
闻室中音乐声。
自此便差。
常礼千佛。
日别一遍。
永徽三年
玄奘法师
舍利供养。
获已。
于房内立道场。
发正愿曰。
若一生传法。
礼贤劫千佛。
如契圣心。
请放光明。
如语一室并为金色。
显庆四年月日。
终于福胜。
春秋六十有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闲五代 819 — 914年四月六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青州人
博闻强记,颇有干略,时许为佐时之才。
俄出家,始谒沩山灵祐,继往邓州香严山,依慧忠旧址居之,时称香严和尚
又曾往参洞山良价
卒于后梁时谥袭灯大师
好作诗偈化世,颇传于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青州(今属山东)人。
宗僧侣
博闻强记,颇有干略,亲党许以佐时之才,因劝其力学。
俄尔出家,始谒沩山灵祐,继往邓州香严山,依忠国师遗迹栖止,世称香严和尚
曾一度参洞山良价,旋返香严山。
卒,敕谥袭灯大师
智闲證悟禅理,好以诗偈唱之,著名当时。
生平事迹散见《祖堂集》卷一九、《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一等。
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二书收其诗偈30余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青州人
躯干七尺。
读世书。
有材具。
亲党推许之。
俄而出家。
游潭湘。
大圆禅师沩山
日山谓之云。
吾不问汝平生。
于经卷册子上说得底。
且汝于未出胞胎。
未辨东西时。
道将一句来。
吾要识汝。
懵然。
久之进数语陈其所解。
山皆不许。
云却请和尚与某甲说。
山云。
吾说得。
是吾之见。
于汝眼目。
有何所益。
遂归堂。
遍检所集诸方语句。
无一字可以詶对。
叹曰。
画饼不可以疗饥。
因尽焚之。
涕泣辞山而去。
且曰。
此生不学佛法。
已作个长行鬻饭僧。
庶几免于劳役也。
南阳
国师忠公之遗迹。
而憩止焉。
一日芟除草木于茅茨次。
偶掷瓦砾。
击竹作声。
廓然大悟
遽归沐浴焚香。
遥礼山云。
和尚慈悲。
恩逾父母。
当时若与某甲说破。
岂有今日事也。
仍述偈云。
一击忘所知。
更不假脩持。
动容扬古路。
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
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
咸言上上机。
上堂云。
道由自悟。
不在说言。
况乎密密堂堂。
曾无间隔。
不劳心意。
暂借威光。
日用全功。
迷途自背。
参询之士。
如水走下。
郁成丛社。
卒谥袭灯
塔号延福。
释智闲
青州人也。
身裁七尺。
博闻强记有干略。
亲党观其所以。
谓之曰。
汝加力学则他后成佐时之良器也。
俄尔辞亲出俗。
既而慕法心坚。
至南方礼沩山大圆禅师
盛会咸推为俊敏。
沩山一日召对茫然。
将诸方语要一时煨烬曰画饼弗可充饥也。
便望南阳忠国师遗迹而居。
偶芟除草木击瓦砾。
失笑冥有所證抒颂唱之。
由兹盛化。
终后敕谥袭灯大师
塔号廷福焉。
舒州桐城投子山释大同
姓刘氏
舒州怀宁人也。
幼性刚正有老成气度。
因投洛下唐满禅师出俗。
习安般观业垂成遂求华严性海。
复负锡谒翠微山
法会。
伏牛元通激发请益大明祖意。
由是放荡周游还归故土。
投子山结茅茨。
栖泊以求其志。
中和中巢寇荡履京畿天下悖乱。
有贼徒持刃问曰。
住此何为。
对以佛法。
魁渠闻面膜拜。
脱身服装而施之下山。
梁乾化四年甲戌四月六日加趺坐亡。
春秋九十六。
法腊四十六。
凡居化此山三十馀载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义福初唐 ? — 7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4 【介绍】: 唐僧。
潞州铜鞮人
俗姓姜
师事神秀
蓝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尝出字外。
后隶京城慈恩寺
玄宗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途经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赉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
卒谥号大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俗姓姜
潞州铜鞮人
出家从神秀禅师
得心法。
始居蓝田广化寺
凡二十年。
京师慈恩寺
道望日以隆重。
开元十一年
驾幸东都。
诏扈从。
所过官吏士女。
具华幡迎导。
充塞道路。
蒲虢二州尤甚。
秀公出自黄梅
而化行关洛。
虽为帝后王公所敬
礼然其所在。
殊未尝提唱宗旨。
以开发徒众。
亦如之。
一日升堂演说。
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张均礼部侍郎韦陟
群公咸在。
因曰。
日吴吾与汝辈诀别矣。
既退而张窃语房。
某以早岁饵金丹。
深忌临丧。
大师如此。
某不敢留。
遂去。
人莫知者。
徐与房曰。
吾与张游有年矣。
而宿业之来。
其不可免如此。
苟能小忍。
以终吾会。
则犹庶几。
且就执房手曰勉之。
必为中兴名臣。
张果陷贼。
而房有翼戴功。
释义福
姓姜氏
潞州铜鞮人也。
幼慕空门累世务。
初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
凡二十馀年未尝出房宇之外。
后隶京师慈恩寺
道望高峙倾动物心。
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经蒲虢二州。
刺史及官吏士女。
皆赍幡花迎之所在。
途路充塞。
拜礼纷纷瞻望无厌。
二十年卒。
有制谥号曰大智禅师葬于伊阙之北。
送葬者数万人。
中书侍郎严挺之躬行丧服。
若弟子焉。
又撰碑文。
神秀禅门之杰。
虽有禅行得帝王重之无以加者。
而未尝聚徒开法也。
洎乎普寂始于都城。
传教二十馀载。
人皆仰之。
东洛
召其徒戒其终期。
兵部侍
郎张均太尉房琯礼部侍郎韦陟常所信重。
是日皆预造焉。
乃升堂为门人演说。
且曰。
吾没日昃当为此决别耳。
久之张谓房曰。
某夙岁饵金丹未尝临丧。
言讫张遂潜去。
房曰。
与张公游有年矣。
张公将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
向来若终此法会足以免祸。
惜哉。
乃提房手曰。
必为中兴名臣。
其勉之。
言讫而终。
后张均陷贼庭也受其伪官
而房翼戴两朝毕立大节。
皆终福之言矣。
释行思
姓刘氏
庐陵人也。
濡润厥躬贞谅其性。
出尘之后纳戒已还。
破觚求圆斲雕为朴。
厥志天然也。
韶阳大鉴禅师
一言蔽断犹击蒙焉。
既了本心。
地祇迭告还复吉州阐化。
方禅客繁拥其堂。
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灭于本生地。
敕。
谥大师号
洪济
塔曰归真。
其塔会昌中例从堙毁后法嗣者重崇树之。
僧义福者。
上党人也。
梵行精修相好端洁。
搢绅士庶翕然归依。
尝从驾往东都。
所历郡县人皆倾向。
檀施巨万皆委之而去。
忽一旦召其学徒。
告以将终。
兵部侍郎张均
中书侍郎严挺之
刑部侍郎房琯
礼部侍郎韦涉。
常所礼谒。
是日亦同相造焉。
义福乃升座为门徒演法。
乃曰。
吾殁于是日当以决别耳。
久之张谓房曰。
某宿岁饵金丹。
尔来未尝临丧。
言讫张遂潜去。
义福房曰。
某与张公游有年数矣张有非常之咎。
名节皆亏。
向来若终法会足以免难惜哉。
乃携房之手曰。
必为中兴名臣。
公其勉之。
言讫而终。
禄山之乱。
张均陷贼庭授伪署。
房琯翊赞两朝竟立大节真表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灵著武周 691 — 7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1—746 【介绍】: 唐僧。
绵州巴西人俗姓刘
少出家,登戒寻师,不下千里。
年四十,精毗尼,兼讲《涅槃》。
晚岁问法于普寂,领悟宗风。
后至长安,敷传禅法,住大安国寺楞伽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镏氏
巴西之绵人。
年逮志学。
乃遂出家。
既登戒品。
仍习毗尼。
光阴变迁。
齿涉不惑。
晚岁惟阐涅槃。
且领寤宗指于大照禅师
日引月将。
长安安国寺敷演上乘。
杖锡而来。
不灭千计。
天宝五载。
四月十四日。
卒于寺之石棱伽经院。
寿五十六。
腊三十六。
越三七日阇毗。
是年十月十日
塔馀尽于龙首冈。
右则佛陀波利藏舍利之所。
左则帝女娲之坟。
内侍上柱国天水赵思侃立碑。
释子善运撰文
门人朗智道珣如一。
追慕其德。
奉香火至今。
释灵著
姓刘氏
绵州巴西人也。
年殆志学方遂出家。
登戒寻师不下千里。
年四十精毗尼道兼讲涅槃。
一律一经勤于付授。
晚岁请问大照禅师
领悟宗风守志弥笃。
后诣长安诞敷禅法。
慕道求师者不减千计。
若鱼龙之会渊泽也以天宝五载四月十日申时示灭于安国寺石楞伽经院。
享寿五十六。
僧夏三十六。
将终寺中亟多变怪。
盖法门梁栋之颓挠也。
加趺而坐怡然而化。
三七日后茶毗起塔于龙首冈。
佛陀波利藏舍利之所帝女娲之坟右。
其年十月十日迁入塔焉。
弟子朗智道珣如一。
追慕师德香火不绝。
内侍上柱国天水赵思侃。
命释子善运撰碑于塔所焉。
钱塘灵智寺释法玩
俗姓冯
长乐人也。
随祖宦于江东
遂为钱塘人也。
父子通字元达
世袭冠裳传其素业。
然精覈百氏之馀。
执志慕净名之应质。
谈论多召禅林之士于家。
别室供礼愿生令嗣。
弥久诞于家。
岐嶷之性天发端谨。
才胜衣也启父求出俗。
固不阻留。
披剃登具。
探赜三乘如指掌焉。
而性终耿介。
于此寺之深坞。
实淅江之阳也。
别构兰若去伽蓝夐远。
终日安禅。
时同志者造门请益。
随事指南多有所證。
天宝二载十二月十三日天之将晓。
侍者端坐奄从泥曰。
春秋六十五。
僧腊减二十年。
于时山鸟哀鸣云雾濛惨。
远近檀越悲泣者堵。
其月十九日迁殡于寺侧山原。
有弟子俞法界及子怀福犹子希秀等。
旧所归心。
结塔营事皆出其家。
塔因会昌中所毁。
今存阯焉。
碑石漫没。
吁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行觉唐 708 — 7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8—799 【介绍】: 唐僧。
涿州巨鹿人俗姓刘
幼出家,后于永泰寺纳戒。
洛阳,谒荷泽神会,得悟玄理。
游方至荆州,挂锡国昌寺,传法于荆楚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钜鹿镏氏子也。
蚤岁从乡里永泰寺薙落。
既纳具。
游方至
荷泽会禅师
开悟玄理。
江陵偶憩瓶锡于古寺中。
樵者谓曰。
此国昌寺也。
久废矣。
苟有道者居之。
即檀施可致也。
因葺漏起仆。
日分卫以接过客。
未几。
遂成法社。
郡牧节使崔尚书
愿迎入城。
谢不起。
贞元十五年终。
寿九十。
释行觉
姓刘氏
钜鹿人也。
稚岁英敏立不易方。
负志出家亲难沮劝。
早投本部永泰伽蓝受业。
纳戒后于洛都会禅师开悟玄理秉心矫迹。
游方见江陵古寺殿宇摧堕阒而无人。
卸囊挂锡。
明日见樵夫。
惊怪言。
此是国昌寺。
废已三周。
将知人事相因道从缘会。
学者至矣。
乡人来矣。
郁成一寺。
节使崔尚书请召入城。
谢而不赴。
檀施继臻。
乃兴盛化。
贞元十五年告终。
年九十二。
荆楚之人营塔焉。
南岳山释皓玉者赵氏之子上党人也。
出尘于法清寺。
后于荷泽会下大明心印。
入岳中兰若养道。
衡阳太守王展员外倾重。
终时年八十馀。
兴元中入塔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辨秀唐 714 — 780年6月1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刘氏
汉楚王交裔孙也。
幼孤。
养于诸父。
出家。
灵隐禅师薙落。
天宝四年
纳戒于东海鉴真师
传律于会稽昙一师。
至德中
诏举高行。
获隶名吴郡开元寺
乾元中
诏天下二十五寺。
各定大德七人。
长请律藏。
郡以应命。
然尤专心净土。
尝谓人曰。
或闻西方以戒为有相大乘。
是不然。
何则。
夫出言即性。
发意皆如。
一色一香。
无非中道。
况正念乎。
大乘则已。
孰为有相。
孰为无相者。
建中元年六月十五日
寝疾而终。
寿六十七。
腊三十五。
是年七月五日
迁龛窆于虎丘西寺
松门之右。
沙门如昼撰碑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从隐五代 897 — 9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7—949 【介绍】: 五代时僧。
洛阳三乡人俗姓刘
幼投本邑竹阁院出家。
寻至嵩阳受戒,就长水令諲听习数年,克通三经论。
后住洛阳布金院,移天宫寺
后唐末帝清泰中令諲付以讲席。
日览《藏经》一袟,以苦节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洛阳三乡刘氏。
丱岁敏慧。
然志笃辞俗。
二亲听。
依邑之竹阁院披薙。
既受具嵩阳
复就长水
禀习弥陀中观百法诸论于諲公。
时諲公老矣。
使代赴布金请。
后唐清泰中
因受諲烛累。
日为众三登法座。
以致勤意。
昝尤永。
旁览藏典。
精苦修洁。
人莫与亢。
乾祐二年正月
以疾终。
寿五十三。
腊三十二。
火化收遗骨塔之。
释从隐
姓刘氏
洛阳三乡人也。
丱年敏慧誓欲出尘。
二亲既听。
乃投本邑竹阁院。
依师诵习陶练灵府。
寻于嵩阳受戒毕。
长水听采才历数年。
克通百法中观弥陀三经论焉而諲师年老。
深许隐之博达性相。
后于洛布金院赴请敷演至后唐清泰中諲付讲座日为众三登法席。
夏中长晷览藏经一袟精进苦节人无与比。
乾祐二年正月示疾而终。
俗寿五十三。
僧腊三十二。
乃依天竺法火化。
收合真体圆净堪爱。
门人树塔至今存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慈觉五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法天俗姓刘五代时僧人
前蜀末游南方,后蜀初住成都大觉寺
后蜀李昊曾向其问道。
又作诗题妙圆塔院僧行勤屋壁。
有歌行偈颂300余篇,题作《禅宗至道集》行世,已佚。
茅亭客话》卷三载其事迹,并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慈觉字法天姓刘氏,自王蜀末游南方,至孟蜀初归住,称大觉禅师
有《禅宗至道集》行于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诠唐末宋初 920 — 976年11月28日
禅师名道诠
生刘氏
吉州安福人也。
童子便弃家。
师事思禅师
为剃落。
受具足戒。
长沙慧轮禅师道价。
一见之。
时马氏窃据荆楚
建康接壤。
年二十馀。
结友冒险造焉。
会马氏灭。
刘言有其地。
以王逵代刘言领其事。
逵见辈。
疑以为江表谍者。
捕缚欲投江中。
怡然无怖。
逵异之。
以问曰。
此道人视死如见鼻端。
何种人乃能尔。
曰彼盖为法忘躯之人。
老僧虚名。
故来决择耳。
逵释之加敬。
傲然而去。
延寿十年
庐山
乾德初
庵于东南牛首峰之下。
开宝五年
洪帅林仁肇
请住九峰
赐大沙门
僧问。
闻和尚
亲见延寿来。
是否。
曰。
山前麦熟也未。
九峰山中还有佛法也无。
曰有。
曰如何是九峰山中佛法。
曰石头大底大。
小底小。
问如何是学人自己。
曰床窄先卧。
粥稀后坐。
问古人云。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如何。
曰明日路口有市。
太平兴国元年
南康张南金
迁以居归宗。
雍熙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夜
跏趺辞众而化。
阅世五十有六。
坐三十夏。
禅师
名道诠
生刘氏
吉州安福人也。
童子弃家。
思禅师
为剃落。
受具足戒。
后闻长沙慧轮禅师
一见之。
时马氏窃据荆楚
建康接壤。
年二十馀。
结友冒险造焉。
会马氏灭。
刘言有其地。
以王逵代刘言
领其事。
逵见辈。
疑为谍者。
捕缚欲投江中。
怡然无怖。
逵异之。
以问曰。
此道人。
视死如见鼻端。
何种人乃能尔。
曰。
彼盖为法忘躯之人。
老僧虚名。
故来决择耳。
逵释之加敬。
傲然而去。
延寿十年殁。
庐山
乾德初
庵于东南牛首峰下。
开宝五年
洪帅林仁肇
请住九峰
赐大沙门
寻属江南国绝。
僧徒例试经业。
师之众并习禅观。
乃述一偈。
于州曰。
比拟忘言合太虚。
免教和气有亲疏。
谁知道德全无用
今日为僧贵识书。
州牧阅之。
僚佐议曰。
旃檀林中。
必无杂树。
惟师一院特免试。
太平兴国九年
南康张南金
请居归宗。
雍熙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夜
辞众而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